https://youtube.com/playlist?list=PLQ215S8AgeGyBaaE_hi_k0mrnBd8xOPeR

非常抱歉第七节课录制出现技术问题,没有回放

有几位同学提供了笔记,供参考:

阿鲸:

政府收编与战争危机下的电影(1934-1937)

新生活运动,70后五讲四美 福柯式,现代资本模式的政治管控明,不是奴隶式的,是一种召唤 和日常生活相关,挪用到中国后还要加一层传统文化的帽子 法西斯就是日常政治的,新生活运动,四菜一汤有荤有素(普通底层吃不起,但对中产来说却是在说节约不要铺张)

核心家庭的政治观念 一套现代的管控模式(肉身-核心家庭-现代资本政治) 法西斯式的,强调美好,生活要优雅,法西斯容忍不了生活中的瑕疵,只有美而没有任何异质性的声音(美!)一切抽象化,极致的美好化 深入日常生活的管控,日常生活被迫纳入公共政治范畴,我们每个人都是二维码,赛博格(技术革新) 巩固核心家庭的结构(资本生产的最小单位),资本社会最怕没有人口,没有人口就没有再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核心家庭起来(结婚),就会有新的房产、育儿等等消费,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核心家庭是很重要的(不结婚不生小孩乱搞都被认为有问题,道德性也特别重要) 结构性的东西一定是压抑性的,整洁的~~~一定是压抑的,文明是被压抑出来的,早十年自由主义的泛滥,把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绑定,自由主义好的地方烟消云散了,只剩下腐尸(和消费主义联系起来) 腐肉——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出现 电影纳入管控,当时和疫情三年十分相似,此前还有许多自由企业,私营企业

国片复兴-教育电影,建设现代性 启蒙自由主义——19C浪漫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时代,自由主义好的面向全没了,其价值破产了,乱来乱搞、社会混乱,经济又不好,极右就可能抬头,左派的力量也就升起了。 家庭情节剧就是关于生活琐事的(五十年代美国电影,也可以做对比)家庭情节剧一定是关于情感和欲望,打破结构,就会有协商的空间,协商的可能性(做视觉文化和文化的可能

极权话语强调女性力量 收编自由主义女权话语,国家和父权制 国家极权/父权制 自由主义很爱拍新女性,1930年代的新女性策略性挪用女权话语,我们女人要避免成为父权体制下的玩物(这种新女性的话语非常爹味,不是反思体制而是将你保护起来,比如说,不要穿的暴露,不要走夜路,不要闯天涯——以压抑为代价的保护,认为好女孩才是真的女权,切断妇女和现代生活的联系,跟着丈夫和父亲一起才是安全的,女儿经和国风都是体现这种状态,女人永恒的安全形象(母亲的形象),一个女人成为母亲才会成为永远安全,女人的性因为生育也变得神圣,在这个阶段重新讨论新女性,母亲一再被神圣化,家的母亲,民族的母亲

《女儿经》:闺房里的革命喜剧 运镜非常好莱坞,中产家庭理想模式——空间、人物、关系 夫妇关系的性暗示,宠物 蝴蝶扮演的女性为了救革命党人,假装和他出轨,就是把通俗世俗,市民爱看的女性出轨元素和大的联系在一起了,视觉特色和文化之间的联系,参与政治的女革命者,比男的还要虚伪,背地里玩小男人或者贪污(把猥琐男的形象赋予女干部,很污名化) 基调虽然是国民政府,家庭,右翼,但其中又有左翼的东西(女工),大拼盘拼在一起有种矛盾性,多元政治话语的博弈

《国风》国家需要一个(无)欲望的女儿 叙事的动因建立在女性的欲望之上,有事业心有理想必须有欲望,人有欲望才被称之为启蒙意义上的主体,欲望被阉割被压抑掉的,需要有欲望的女儿还是无欲望的女儿,《国风》文本很适合精神分析,她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这部作品 (姐姐最后还是拒绝了表哥,要奉献国家,在镜头里女性欲望膨胀,不是奉献具体的人,不是世俗的欲望,而是奉献国家) 《国风》挪用又压抑了“新女性”的话语,张兰是前现代的,以自我阉割为代价,这个姐姐必须是无欲望的又必须是饱含欲望的,基督教修女式的,全部的爱欲奉献给上帝。 (欲望太主动太多就会被批判) 阮玲玉演了一系列电影,演了《神女》,绯闻几乎把她的生命吞噬的时候演了这部电影,而莉莉是自由的活泼的女学生角色,在《国风》里变得软弱虚荣,自由主义的毒瘤明星形象和文本内角色形象差异,明星形象也是一种文本,对角色本身的执念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,对明星的身份实践中阮玲玉是个欲望化的角色,在电影中却表现为无欲望,这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。

Q1:《国风》,两个类似场景的拍摄,在运镜、打光的区别? Q2:电影中女性不结婚与现在女性不结婚议题的差异

《天伦》1935年,联华 中国故事,恢复纲常,费穆对现代资本主义充满警惕/对自由主义启蒙话语充满的恐惧,欣赏的压抑性的东西,比如《小城之春》,中国的美学就是在压抑性的暗流涌动中体现,费穆三十年代拍的电影都是对资本主义、欲望的警惕,希望恢复前现代宗法世界,可以对标湖畔派 (旧中国永远变成了肺痨病人) 湖畔派在拍《小城之春》时充满了nostalgia的情绪 回到《天伦》里,也是表达了启蒙自由时代对恐惧,用抽象化的方式想要重建伦理,把中国伦理视觉化了,电影里讲了三代人,爷爷这辈人有老的价值,想走到父慈子孝,子辈完全不靠谱只会享受资本消费,孙辈代表了新生活运动的这波,三十年代中期价值观,重新捡起了父慈子孝 费穆特别容易被主流政治势力/文化挪用,费穆自己其实对所有政治势力都非常梳理,想要回到儒家传统,也就是前现代中国秩序里,就像新生活运动里挪用儒家话语也一样,因为这种东西死掉了,变成了框架(抽象性的东西),没有现代经验了,因为底下抽空而可以填充其他东西,这里就是填充了极权 抽象化的好和坏非常具有语境,一旦被阐释为世俗性意义,套用在世俗性叙事中就容易变味,因为底下是空的,反经验的 神圣的母亲不再是经验的母亲,而是符号化的母亲,费穆所有的电影都是反经验的。 nostalgia——现代性文艺概念,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,感受到了变动的时代,但没有行动力,恐惧变动来临而对旧日时光充满想象(空间-怀乡(安稳),时间-怀旧) 哈代的小说:nostalgia情绪 nostalgia伴随着启蒙时代-浪漫主义时代 《乡村与城市》 好莱坞叙事:制造欲望,主人公欲望的跌宕起伏,行动力,召唤你进入叙事 《小城之春》:克制对欲望的制造,镜头转移并非在一个人身上,不想陷入任何一个人的欲望

预告:左翼革命话语与个人话语 新年快乐!

Frisian-:

8701673683852_.pic.jpg